中农科院突破:LED红蓝绿光调控紫花苜蓿增产32%,粗蛋白提升17%
作者:byu7043690063 阅读:123次 更新时间:2025-08-15
论文标题:LED红蓝绿光及其光照模式对紫花苜蓿产量品质和氮代谢的调控机制
一、核心成果
中国农业科学院陈艳琦团队在人工光植物工厂(PFAL) 中完成紫花苜蓿光环境调控研究,首次明确:
-
光强优化:400-500 μmol·m⁻²·s⁻¹红蓝光(4:1)下生长30天,鲜草产量达峰值(较200μmol组提高58%);
-
绿光增效:添加10%绿光(红:蓝:绿=18:5:2)替代红光,叶面积扩大21%,粗蛋白积累量提升17%;
-
连续光照耐受:23.328 μmol·m⁻²·d⁻¹ DLI下连续光照,可溶性糖增加20% 且无氧化胁迫;
-
光氮协同:红蓝绿光+20mM氮浓度,粗蛋白含量较常规提高24%。
二、技术价值
-
破解多年生牧草工厂化生产难题,实现周年高效产出
-
为饲草品质定向调控(如赖氨酸、粗蛋白)提供光配方支持
-
光环境参数可直接应用于泰达仪多层立体栽培系统
泰达仪设备关联
▸ 泰达仪系列LED植物工厂:支持红/蓝/绿光独立调光(精度±5nm),满足18:5:2等复杂光质配比
▸ 智能环控系统:精准维持连续光照模式(DLI 23.328 μmol·m⁻²·d⁻¹)及15-20mM氮浓度环境
成果发表于中国农业科学院2024年度研究(DOI:10.27630/d.cnki.gznky.2024.000133),为草牧业升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。